第213章 为苍生计,何以叹书迟

归心提示您:看后求收藏(豇豆小说www.shjsjj.net),接着再看更方便。

太学大门打开。
  
  四面排开了带刀的侍卫,气势森然地站着,充满了压迫感。
  
  扬州太学的副馆长周不疑,带着陈清扬等人,走了出来,面对无数的考生,他高声开口,道:
  
  “乡试规程,早已布告四方,想来大家,都已经知道了。如果胆敢在这考场之上,作奸犯科及舞弊者,本朝刑律重罚不怠,望诸君知悉!”
  
  “请依序而进!”
  
  顿时,诸多考生,都排队缓缓朝着太学而去。
  
  “周兄,今年的考生,可真多啊……”
  
  看着无数的考生,一头白发的陈清扬叹息了一声,他想起了自己的两个学生。
  
  卢从清,罗成斌!
  
  这两人,本都是他的得意弟子,却在东林郡的馆试之中,彻底栽了,现在都还在大牢中关着呢。
  
  想到这里,他的目光就忍不住在人群中寻找,寻找那个毁掉了他两个弟子的考生!
  
  终于,他的目光找到了那个青年。
  
  李凡。
  
  李凡正带着陈有廷等人排队入内。
  
  “陈兄,要有心胸。”
  
  周不疑却像是看透了陈清扬,拍了拍他的肩膀,道:“太学,只忠于天子,忠于朝廷,咱们读圣贤书,不可常怀怨愤。”
  
  陈清扬终究只是一叹,道:“周兄说的是,陈某又怎敢有怨愤?此子才华,堪称百年难得一遇啊!”
  
  周不疑颇为欣慰,自己的这个老朋友,好歹还没有被仇恨蒙蔽了眼睛。
  
  “走吧,这一次来扬州的阅卷主考官也不知是谁,还得明日才下榻太学,咱们可得去准备准备迎接。”
  
  说着,带着陈清扬转身而去。
  
  到了乡试这一级,阅卷考官,就已经不再是扬州的本土人,而是朝中指派,而且,过程都十分保密,只有考完次日,主考官才会到每一州的太学中阅卷。
  
  在此之前,则是朝廷太学中的监考官前来,与各州太学一起监督纪律,避免有人舞弊。
  
  诸多考生,都按照自己的序号,找到了考间,李凡也和陈有廷等人一一分别。
  
  他进入了自己的考间之中,考间中十分简洁,桌上摆着笔墨纸砚,旁边有着一台小小的沙漏,那是用来帮助考生计时的。
  
  此外,还有一个用火漆密封的信封。
  
  在考间外,隔不远,就有一个带刀的侍卫站着。
  
  可以说十分森严!
  
  “铛铛!”
  
  又是两声敲梆子的声音,传遍了考场。
  
  李凡这才动手,拆开了信封。
  
  他扫了一遍,看到题眼,随即是一笑。
  
  “以当世之弊,试言变法之要。”
  
  变法!
  
  不愧是乡试,题眼已经很大了。
  
  不再是馆试那种论述“学习”之类,而是要求考生能纵观全盘,知晓民生,并且有自己的主见。
  
  但李凡却只是一声冷笑罢了。
  
  文章题眼,虽然要求是陈当世之弊病,言变法之要,但出题人的用意,却绝是真正的想要某一个士子,提出惊天的计策。
  
  出题人想要考察的,是士子是否明晰朝中最新的政见。
  
  关于考试做官这件事,你怎么想不重要,怎么出题也不重要,重要的是,你写下来的答案,是否符合最新的“精神”、切合最近的“方向”。
  
  简而言之,你想入朝做官,那我便借科举,看看你思想是否与朝廷保持一致。
  
  所以啊,这题目,哪个愣头青真的狂书当世弊病,那是找死。
  
  首先要考虑的,就是天子当今推行政事的方向。
  
  什么呢?
  
  吏治!
  
  天子想要改善吏治久已。
  
  但大羲国建国四百年,早已到了王朝周期律了,若非有外敌虎视眈眈,早就分崩离析了。
  
  正所谓,胡人随时会入侵的矛盾,掩盖了大羲国国内的巨大矛盾。
  
  有了“泰安之耻”这等刻骨铭心的仇恨在,大羲国同仇敌忾,反而让大羲国吊了一口气。
  
  否则,以当世那些狗屁官员骄奢淫逸,往死了压榨底层百姓的作风,早就是四处狼烟,九州造反了。
  
  李凡思索了很久很久,在他的面前,有两个选择。
  
  其一,是写一篇歌功颂德的文章,只消将建业大帝这些年来的吏治推行之下的改变大大称赞一番,再根据建业大帝近年来说过的“圣言”,展开写几条策略,便是一篇好文章了。
  
  而且,他有系统在身,这篇文章,必然可以写的辞藻华丽,放眼整个扬州,也当无第二人能出其右者。
  
  这也是当世科举的通病。
  
  大部分人,在思想上、眼光上,根本就没有真正治国理政的能力。
  
  但是,八股文写得好啊!
  
  只要文采斐然,辞藻华丽,在比喻、引用等手法上花样翻新,总能拿到一个不错的名次。
  
  其二是,从心而发,从实际而言。
  
  但这样无异于在赌。
  
  如果主考官是一个庸官,对真正戳到朝政痛处的文章,恐怕会如畏虎狼,直接扔开,连举人都中不了。
  
  这个世界上,一万个官员中,有九千九百九十九个,都是贪生怕死,不求有功,只求无过,早就已经是一种常态。
  
  沉吟许久,李凡还是微微叹息了一声,他开始执笔。
  
  “……朝廷每一令下,其意虽善,在位者犹不能推行,使膏泽加于民,而吏辄缘之为奸,以扰百姓。故曰:在位之人才不足,而草野闾巷之间亦未见其多也。夫人才不足,则天子虽欲改易更革天下之事以合先王之意,大臣虽有能当陛下之意而欲领此者……”
  
  洋洋洒洒,这一次,他不断书写,丝毫不曾停歇。

本章未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!